学术动态

首页 >> 学术动态 >> 正文
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先生妙论“美在关系”说

发布单位:科技处   发布日期:2009-10-30

10月26日上午,龙山校区图书馆西报告厅座无虚席,秩序井然。在文学院400多名师生热烈的掌声中,著名文学理论家、美学家、教育家、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童庆炳先生为大家做了题为“‘美在关系说’新解”的学术报告。文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方锡球教授主持了报告会。

童先生从古今中外学者对“美”的理解切入,列举了学界对“美是什么?”这一命题的十种具有代表性的回答,重点介绍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“美的关系说”,并借法国古典剧作家高乃依剧本《贺拉斯》中“让他去死吧”一语及唐代大诗人杜甫《羌村三首之三》中“群鸡正乱叫”这句诗,为大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狄德罗这一理论。他认为,其实中国古代早已有人意识到“美在关系”这一命题。从《庄子》中“西施颦美”的典故;《淮南子》中对人面部酒窝所处位置的论述;柳宗元《马退山茅亭记》中称兰亭清湍修竹之所以不辱没于空山是因为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的缘故;《红楼梦》中贾政与贾宝玉对稻香村的不同审美倾向中,均能看出中国古人对“美在关系”的一些真知灼见。

童先生指出,美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拘于探讨“美是什么”这个命题,而应该转变思维模式,探讨“什么是审美”这一新命题。他发展了狄德罗“美在关系说”,认为美的问题其实就是审美的问题,美不能离开人而存在,形成美的根源是关系的复杂性。那么究竟形成美的关系是什么呢?他认为这个关系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,即主体层面、客体层面和中介层面。从主体层面说,形成美的根源有赖于人性的觉醒,人的实践的深入,人的各种心理机制的充分活跃和人的审美能力的形成。客体层面就是客体的各种条件和关系,对于美,客体的层面不是和谐、对称、节奏、韵律、错落有秩、黄金分割等表面的关系因素,而是客体的整体节奏关系,不是那种孤立的和谐(这里面就关系到格式塔这个概念),它强调的就是一种整体的关系。除了主客体层面,他认为,对于审美来说,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如果没有这种中介,主体与客体的美学联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。特定的时空和心境,历史文化的积淀,就是若干中介因素中最重要的几项。

最后,童先生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。他认为审美是人的心理处在活跃状态下,主体在特定的时空、心境中介或特定的历史文化中介条件下对对象的美的关照、感悟和判断。美的呈现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。

两个小时的报告,童先生或近取身边之事,或远取中外先哲,机智幽默又不乏哲学思辨的语言不时博得全场阵阵热烈的掌声。

文学院部分教师、古代文学全体研究生和07级、08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聆听了精彩的报告。这次难得的机会,让大家接受了一次深刻的“美”的教育。(文学院)

版权所有:纽约国际最新网站    

皖ICP备16009723号   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 

菱湖校区: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 邮编:246011

龙山校区: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 邮编:246133